全国24座“万亿城市”GDP三季报近日全部出炉。
经济总量层面,上海市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019.23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北京紧随其后,以31723.1亿元位列第二,二者差距约为1296亿元。北京和上海是前三季度GDP“唯二”冲上3万亿元的城市。
上海、北京之外,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也位列全国前十。其中,深圳、重庆、广州迈入2万亿;苏州和成都也都突破1.5万亿;杭州和武汉接近1.5万亿,今年有望跻身2万亿俱乐部。
经济增速层面,全国有13座万亿城市跑赢全国平均水平(5.2%),其中成都前三季度实现GDP 16114.3亿元,以6.7%的增速排在首位。郑州、济南、合肥位列第二、三、四位,展现出了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潜力。中西部城市中,重庆和武汉增速也超过国家平均线。
传统外贸强市东莞仍未走出“失速”阴影。今年上半年,东莞的GDP增速只有1.5%,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而据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数据,其依旧没有摆脱倒数第一的席位。东莞之外,泉州、苏州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也不理想,在24个万亿城市中居于后三位。
13城跑赢全国,成都领跑
具体来看,上海、北京仍以绝对优势处于第一梯队,前三季度GDP均超过3万亿,上海以33019.23亿元稳居首位,但与2022年三季度相比,增量仅21.72亿,低于预期;北京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1723.1亿元,全年再破4万亿已无悬念。
深圳、重庆、广州也已迈入2万亿。其中,深圳今年前三季度GDP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重庆为22243.88亿元,同比增长5.6%;广州为21769.84亿元,同比增长4.2%。重庆、广州,今年有望携手迈入3万亿时代,不过谁是GDP第四城仍有悬念。
去年,重庆GDP超越广州,排名全国第四。不过,今年一季度,广州GDP反超重庆31.03亿元;今年上半年,重庆后来居上,再次反超广州。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出炉,重庆继续位居第四,但广州与重庆的差距仅有约474亿元。
近两年,受疫情等因素冲击,广东经济增速下滑,但其与重庆的第四城之争,短时间内可能仍难分胜负。
11月4日,第134届广交会线下展结束,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197869人,比今年年初第133届增长53.4%,比疫情前的第126届增长6.4%。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日前表示,本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2.8%,呈恢复性增长态势。未来,随着外贸的恢复增长,广州重登全国第四城并非没有可能。
此外,武汉、杭州有望跻身2万亿俱乐部。去年,成都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苏州之后,成为全国第七个2万亿GDP城市。杭州和武汉前三季度GDP分别为14438万亿和14163.9万亿,从两城GDP增速来看,今年都有望逼近甚至突破2万亿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第十城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南京位居第十,虽然进一步拉开了与天津的距离,但宁波、青岛在增速上占优,未来势必成为新的挑战者。
经济增速层面,全国有13座万亿城市跑赢全国,包括成都、郑州、济南、合肥、上海、青岛、杭州、无锡、宁波、重庆、武汉、南通和深圳。其中中西部城市表现亮眼,成都(6.7%)、郑州(6.5%)、合肥(6.1%)、重庆(5.6%)、武汉(5.5%)增长均在5.5%以上。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些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资源,疫情之后本地的投资、消费恢复性增长,加之当地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以及科教服务资源带来的溢出效应,所以整体增长较为突出。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中西部整体增速表现不俗,既离不开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中西部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环保治理等方面的统筹发力。
四川省会成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表现突出。前三季度,成都实现GDP 16114.3亿元,以6.7%的增速排在首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880.9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7.0亿元,增长8.3%。
消费的强劲复苏,是成都表现优异的最大支撑。前三季度,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远超全国6.8%的平均增速。其中,汽车销售和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5.7%、25.3%。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高地,近年来成都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从具体数据看,成都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前三季度,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
此外,服务业也加快恢复,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接触性服务业加快复苏,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
东部地区,长三角有上海(6.0%)、杭州(5.8%)、无锡(5.8%)、宁波(5.7%)、南通(5.5%)五城跑赢全国;珠三角地区,仅有深圳(5.4%)增速超过全国平均线。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两个万亿城市济南和青岛,经济增速均在6.0%以上,跑赢全国。
传统外贸强市承压
万亿城市“守门员”东莞,仍未走出“失速”阴影。今年上半年,东莞的GDP增速只有1.5%,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倒数第一。而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东莞以2%的增速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泉州和苏州分别以4.1%和4.2%的增速,位居倒数第二、三位。
10月30日,东莞统计局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118.72亿元,同比增长2.0%。这意味着,无论GDP增速还是增量,东莞的数据都位居末位。增速之外,东莞GDP较去年同期的增量只有117.54亿元,同样位列倒数第一。此外,与省内其他兄弟城市相比,东莞前三季度GDP增速也位居倒数第一。
其中,东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了5.2%和5.1%,但是占比最大的第二产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4488.59亿元,同比下降了0.3%。具体来看,前三季度,东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3.6%;分门类看,制造业下降4.2%,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1.5%。
在受访专家普遍看来,工业不振、外贸增速放缓是东莞经济“失速”的主因。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东莞一直以“世界工厂”著称,制造业占比很大,但自有知识产权不足,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产业外迁、订单减少、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打击产业链供应链等因素,对东莞经济增长影响很大。
丁长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出口对于东莞等外贸型城市来说非常关键,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在他看来,中低端产业的转移、外贸订单的流失,是不少传统外贸强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在制造业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样面临外贸增速放缓的困境。今年前三季度,苏州GDP为176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在万亿城市之中排名倒数第三。
东莞、泉州和苏州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外贸依存度超过100%,居全国前列。近年全球经济下行、需求萎缩、产业外迁等冲击之下,经济增长自然受到冲击。今年前三季度,东莞、泉州、苏州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2.8%、-11.4、-9.7%,影响不可谓不大。
如何破局成为这些城市的共同议题。在相关专家看来,对东莞、泉州、苏州等城市而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长期关注东莞的发展,在他看来,创新能力不强,成本抬升过快,是东莞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东莞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当地政府主动作为,在宏观上进行必要的调控与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外贸增长乏力之外,不少城市也出现转机。同样以东莞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实现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2.3%。
与此同时,华为的到来也可能为东莞带来新的机遇。东莞松山湖是华为终端总部所在地,也是华为手机在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据机构预测,华为今年手机出货量或将达到4000万部以上,明年目标或将达到1亿部,其中今年备受关注的华为Mate60手机,产地就是东莞,东莞无疑将从中受益。
丁长发认为,华为的到来对东莞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没有大家人想象中那么大。在他看来,当地科教文卫领域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创新驱动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从宏观环境到微观基础,都需要全面改善和提升。
胶着的第二十五城之争
谁将成为下一座万亿城市,也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烟台和常州的GDP双双迈过7000亿元大关,增速同为6.7%,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为最后冲刺“万亿俱乐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烟台市统计局,今年前三季度该市GDP为7260.1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2.39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029.02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38.69亿元,增长6.2%。
据常州市统计局,今年前三季度,该市GDP为7006.1亿元,增长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5和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50.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64.4亿元,增长6.5%。
去年,烟台、常州两城GDP双双突破9500亿元,分别为9515.9亿元和9550.1亿元。只要第四季度不出现负增长,烟台和常州今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基本毫无悬念。
届时,烟台将成为山东第三个万亿城市,常州将成为江苏第五个万亿城市。
当然,最终谁将成为全国第二十五城,还需要看两座城市最后阶段的冲刺。目前,烟台凭借254亿元的优势占据主动,但谁能“笑到最后”还存在不确定性。
要知道,近年站在新能源风口上的常州,去年就曾上演过“逆袭”的戏码,在前三季度落后烟台约157亿元的情况下,后程发力最终实现反超。
此外,2022年GDP处于“8000亿俱乐部”成员的城市,徐州、唐山、大连和温州,今年前三季度也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徐州前三季度GDP为6593.24亿元,同比增长7.0%;唐山为6537.8亿元,同比增长5.4%;大连为6482.9亿元,同比增长5.9%;温州为6230.2亿元,同比增长7.2%。
这些城市也都明确提出冲刺万亿城市的目标。作为东北经济的领头羊,大连在2021年底就正式提出“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目标,力争2024年GDP突破1万亿元。。
今年4月印发的《河北省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强省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5年唐山市迈入全国万亿元城市行列。徐州、温州也都提出,力争到2025年GDP总量迈上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