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推动了灵活用工模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次新技术的出现和利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工作模式是以标准雇佣为基础所形成的,以工作岗位为单位进行运营管理,有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以及福利待遇等。但是,新技术的发展使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用工模式变得灵活化和多样化,不仅出现了平台雇佣、短期雇佣、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多种灵活用工模式,同时,原有限公司核心业务所惯用的标准雇佣模式也在向灵活化和多样化发展。
灵活用工模式的本质是一个通过分解与整合来实现劳动分工精细化的过程,分解的过程反映在生产链、工作岗位和劳动者工作技能的进一步分解等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链的分解。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生产任务和生产技术可以将公司的生产活动分为核心业务和辅助性业务。通常公司将核心业务集中掌控,并通过标准雇佣模式安排相对稳定的核心员工来承担而辅助性业务则从生产过程中被分离出去,委托或外包给其他公司或非核心员工来完成。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进一步分解,部分核心业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转化成了辅助性业务被外包或委托。生产链的进一步分解推动专业化外包服务以及灵活用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工作岗位的分解。标准雇佣模式是以工作岗位为单位进行运营管理的,一个岗位可以包含多项工作内容,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可以包含从招聘、培训到绩效考核评价的多项工作。在灵活用工中,可以将岗位中所包含的某项工作内容单独分离,交由公司内外专业人员负责,即以工作岗位中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单位灵活进行运营管理,其结果是通过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劳动者工作技能的分解。在标准雇佣模式中,劳动者往往被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所使用的是与其工作岗位相关联的主要工作技能。但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往往具有多种工作技能和工作方式,如公司职员既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兼职做“网约车”司机,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网店;医生在休息日也可以在不同医院从事多点执业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同工作技能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劳动分工的精细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整合的过程是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生产链、工作岗位以及劳动者工作技能的分解,为劳动分工精细化提供了基础。分解之后必须进行匹配整合,整合就是把相同的工作内容与劳动者相同的工作技能进行匹配即分解后的辅助性业务外包与专业化公司服务的有效匹配整合、工作内容与劳动者工作技能的匹配整合。这是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匹配整合将形成。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的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灵活用工模式是劳动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供需双方的共同需求决定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因此,对于灵活用工不能采取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采取规制和疏导的管理模式,探寻提高生产效率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平衡点,从而实现有序、稳定、良好的生产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对灵活用工采取了不同的规制和疏导政策,其目的是平衡企业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需求,使灵活用工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工作方式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各国政府应对灵活用工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
(1)不作为,让灵活用工自由发展;
(2)放松对正规部门的管制;
(3)促进灵活用工向正规化发展。
事实上,在200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关于体面劳动和非正规经济的决议中,就向正规化发展方案已经在国家间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在该决议的框架内,各国对于灵活用工采取的具体政策取决于本国的非正规就业的程度和类型。
广泛的做法体现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促进“过渡到正式”的战略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更广泛的政策整合的基础上,强调在以下七个政策领域需要采取行动:增长战略和创造优质就业机会;监管环境,包括执行国际劳工标准和核心权利;组织,代表和社会对话;平等(性别,艾滋病毒状况,种族,种姓,年龄,残疾);创业,技能,财务,管理,市场准入;扩大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地方(农村和城市)发展战略。